• 前言

  • 1 总则

    • 1.0.1  为了在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塑料夹砂管管

    • 1.0.2  本规程适用于城镇公用设施和工业企业一般给水排

    • 1.0.3  本规程系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

    • 1.0.4  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的铺设安装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1.1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glass filbe

      • 2.1.2  管壁结构层 pipe strucuural

      • 2.1.3  管壁外表面层 outside protect

      • 2.1.4  管壁内衬层 inner protection

      • 2.1.5  初始失效压力 primary mose ef

      • 2.1.6  压力等级 pressure class   

      • 2.1.7  刚度等级 stiffness class  

      • 2.1.8  长期静水压应力基准值 hydrostatic

      • 2.1.9  长期环向弯曲应变基准值ring-bendin

      • 2.1.10  工作压力 working pressure

      • 2.1.11  设计压力 design pressure

      • 2.1.12  管道变形系数 deflection coe

      • 2.1.13  管道变形滞后效应系数 deflection

      • 2.1.14  管侧槽壁土的综合变形模量 effectiv

    • 2.2 主要符号

      • 2.2.1  管道上的作用和作用效应     Fvk——管

      • 2.2.2  材料性能       EP——管材的环向弯曲

      • 2.2.3  几何参数       D0——管道的计算直径

      • 2.2.4  计算系数       DL——变形滞后效应系

  • 3 管材

    • 3.1 质量要求

      • 3.1.1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的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 3.1.2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应设置内衬层,并应满足

    • 3.2 设计计算指标

      • 3.2.1  当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材无长期静水压基准试

      • 3.2.2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材的刚度等级值SN应根

      • 3.2.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材可采用下列性能指标:

      • 3.2.4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材的环向等效折算抗拉强

      • 3.2.5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材的环向等效折算抗弯强

      • 3.2.6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材的环向等效折算抗拉强

      • 3.2.7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材的环向等效折算抗弯强

  • 4 管道结构上的作用

    • 4.1 作用分类和作用代表值

      • 4.1.1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上的作用可分为永久

      • 4.1.2  管道结构设计时,对不同的作用组合应采用不同的

      • 4.1.3  当管道承受两种以上可变作用,按承载能力极限状

      • 4.1.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考虑长期效应按准永久组合设计

    • 4.2 作用标准值和准永久值系数

      • 4.2.1  作用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顶的竖向土压力

      • 4.2.2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内的静水压力应按设计

      • 4.2.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

      • 4.2.4  地面堆积荷载标准值可按10kN/m2计算,其

      • 4.2.5  地面车辆荷载传递至埋地管道顶部的竖向压力标准

      • 4.2.6  地下水的浮托力标准值应按最高地下水位计算,其

  • 5 结构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1.1  本规程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 5.1.2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的设计,应考虑

      • 5.1.3  管道结构的设计应包括确定管材的压力等级、刚度

      • 5.1.4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的内力分析应按

    • 5.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规定

      • 5.2.1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

      • 5.2.2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

      • 5.2.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按强度计算时,应满

      • 5.2.4  对于埋设在地下水或地表水位以下的玻璃纤维增强

      • 5.2.5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应根据各项作用的不

      • 5.2.6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敷设方向改变处应采

    • 5.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规定

      • 5.3.1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按正常使用极限

      • 5.3.2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在作用效应准永久组

      • 5.3.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的最大允许长期竖向

      • 5.3.4  管道安装、回填后24h内的竖向挠曲值,应按竖

  • 6 承载力计算

    • 6.1 强度计算

      • 6.1.1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的强度计算,应满足下列

      • 6.1.2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内设计压力产生的管

      • 6.1.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在外压力作用下,管

    • 6.2 稳定验算

      • 6.2.1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的抗浮验算,应满足

      • 6.2.2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在敷设方向改变处,

      • 6.2.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的管壁截面环向稳定

      • 6.2.4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壁截面环向失稳的临界

  • 7 变形验算

    • 7.0.1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在作用效应准永久组合下

    • 7.0.2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在土压力和地面荷载

  • 8 构造规定

    • 8.0.1  所采用管材的压力等级PN应高于管道的工作压力

    • 8.0.2  管道的内衬层、外表面层应采用增强或不增强的富

    • 8.0.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应采用可靠的连接构

    • 8.0.4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之间的套筒式、承插式柔

    • 8.0.5  柔性接口连接的管道,应根据施工操作时的现场温

    • 8.0.6  在特定条件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采用法兰

    • 8.0.7  因施工分段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采取现场粘

    • 8.0.8  埋地管道与相邻管道的间距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

    • 8.0.9  埋地管道的管顶覆土高度不宜小于0.75m,并

    • 8.0.10  管道铺设沟槽的施工、沟底基础的处理均应符合

    • 8.0.11  管道应采用中粗砂或细碎石铺设的人工土弧基础

    • 8.0.12  管道周围回填土的压实系数,应在有关设计文件

    • 8.0.13  施工中应严格控制管道竖向变形,当管道直径较

    • 8.0.14  当管道与检查井连接时,在管道进入井墙处应在

    • 8.0.15  当与其它管道交叉敷设时,应设置相应的保护措

    • 8.0.16  在管道与重力式支墩的接触面处宜设置弹性垫层

  • 附录A 管侧回填土的综合变形模量

    • A.0.1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应根据管侧回填土的土质、

    • A.0.2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Ed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 A.0.3  对按填埋式敷设的管道,当Br:D1>5时,管

  • 附录B 管道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竖向变形系数

    • B.0.1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

收藏 相似条文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1994年下达的制订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项目计划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系根据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2002规定的原则,以现行行业标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忙》CJ/T 3079规定的产品性能为依据,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工程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编制,且与现行有关的结构专 业设计标准协调一致。

    本规程在编制过程中,总结了国内近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管材的加工工艺和性能特点,吸取了国外相关标准的内容。经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管道结构专业委员会多次组织讨论,确保在工程应用中达到安全可靠。

    根据国家计委计标[1986]1649号文《关于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现批准发布协会标准《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编号为CECS 190:2005,推荐给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和使用单位采用。

    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管道结构专业委员会 CECS/TC 17(北京西城区月坛南街乙二号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邮编:100045)归口管理,并负责解释。在使用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资料径寄解释单位。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参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

            浙江东方豪博管业有限公司

     新疆永昌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昊华中意玻璃钢有限公司

     惠州天联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连云港中复连众集团

主要起草人:宋奇叵  沈世杰  李琛或  范民权  刘在阳 

      王伯华  周  强  王  磊  徐  鹏  刘卫生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2005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