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总则
-
3.0.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级别,应符合DL 5180
-
3.0.2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按其高度可分为低坝、中坝和高
-
3.0.3 本标准未提及部分应按DL/T 5395和其他
-
-
4 术语和定义
-
4.0.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concrete f
-
4.0.2 坝高 dam height 从
-
4.0.3 堆石坝体 embankment
-
4.0.4 垫层区 cushion zone
-
4.0.5 特殊垫层区 special cushi
-
4.0.6 过渡区 transition zone
-
4.0.7 上游堆石区 upstream rock
-
4.0.8 下游堆石区 downstream ro
-
4.0.9 排水区 drainage zone
-
4.0.10 下游护坡 downstream sl
-
4.0.11 上游铺盖区 upstream bla
-
4.0.12 盖重区 weighted cover
-
4.0.13 混凝土面板 concrete fac
-
4.0.14 趾板 plinth(toe plat
-
4.0.15 趾板基准线(X线) plinth l
-
4.0.16 趾墙 toe wall 布置在趾板线
-
4.0.17 坝基混凝土防渗墙 concrete
-
4.0.18 下游混凝土防渗板 downstrea
-
4.0.19 混凝土连接板 concrete co
-
4.0.20 防浪墙 parapet wall 位
-
4.0.21 周边缝 peripheric joi
-
4.0.22 垂直缝 vertical join
-
4.0.23 塑性填料 flexible fill
-
4.0.24 硬质岩 hard rock 饱和无侧
-
4.0.25 软质岩 soft rock 饱和无侧
-
4.0.26 增模区 increased-modu
-
-
5 坝的布置和坝体分区
-
5.1 坝的布置
-
5.1.1 坝轴线应根据坝址的地形地质条件,按有利于趾板
-
5.1.2 坝轴线宜布置成直线。
-
5.1.3 允许堆石坝体建在密实的河床覆盖层上。当覆盖层
-
5.1.4 应结合泄洪、排沙、供水、后期导流、应急和检修
-
5.1.5 在枢纽布置中确定建筑物型式和尺寸时,宜结合建
-
-
5.2 坝顶
-
5.2.1 坝顶宽度应根据运行需要、坝顶设施布置和施工要
-
5.2.2 坝顶超高应符合DL/T 5395等有关规范要
-
5.2.3 应在坝顶上游侧设置混凝土防浪墙,墙高可采用4
-
5.2.4 低坝防浪墙可采用与面板连接成整体的低防浪墙结
-
5.2.5 防浪墙与混凝土面板顶部的水平接缝高程,应高于
-
5.2.6 坝顶应预留沉降超高,其值由计算并经工程类比确
-
5.2.7 防浪墙底部高程以上的坝体,应用细堆石料填筑,
-
5.2.8 防浪墙的立墙上游的底板上,应设置人行便道。
-
5.2.9 防浪墙应进行稳定和强度验算。防浪墙应设伸缩缝
-
5.2.10 坝顶应有照明和排水设施。坝顶结构应经济实用
-
-
5.3 坝坡
-
5.3.1 当筑坝材料为质量良好的硬质岩堆石料时,上、下
-
5.3.2 在下游坝坡上设有道路时,对道路之间的坝坡可作
-
5.3.3 下游坝坡宜用大块石堆砌,要求坡面平整,具有良
-
5.3.4 施工期垫层区的上游坡面保护措施应按13.2.
-
-
5.4 坝体分区
-
5.4.1 坝体应根据河谷地形条件、料源及其变形性质、坝
-
5.4.2 1、2级高坝的坝体分区应在坝料试验的基础上,
-
5.4.3 垫层区的水平宽度应由坝高、地形、施工工艺和经
-
5.4.4 硬质岩堆石料做上游堆石区时,其与垫层区之间应
-
5.4.5 软质岩堆石料做中低坝上游堆石区,其渗透性不能
-
5.4.6 用砂砾石填筑的坝体,应设置可靠的竖向和水平向
-
5.4.7 坝基覆盖层不满足渗透稳定要求时,应在其表面设
-
-
-
6 筑坝材料及填筑标准
-
6.1 坝料勘察与试验、料场规划
-
6.1.1 料场勘察应按DL/T 5388的规定执行。当
-
6.1.2 应根据工程枢纽布置、坝料的质量要求,做好建筑
-
6.1.3 1、2级高坝的岩石室内试验项目应包括密度、吸
-
6.1.4 1、2级高坝坝料室内试验项目应包括坝料的颗粒
-
6.1.5 筑坝材料应按DL/T 5368、DL/T 5
-
-
6.2 垫层料与过渡料
-
6.2.1 垫层料应具有良好的级配、内部结构稳定或自反滤
-
6.2.2 垫层料可采用轧制砂石料、砂砾石料,或两者的掺
-
6.2.3 特殊垫层区应采用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级配
-
6.2.4 过渡料对垫层料应具有反滤保护作用。采用连续级
-
-
6.3 堆石料
-
6.3.1 上游堆石区硬质岩料压实后宜有良好的颗粒级配,
-
6.3.2 上游堆石区可采用从建筑物地基(包括地下洞室)
-
6.3.2 上游堆石区可采用从建筑物地基(包括地下洞室)
-
6.3.4 软岩堆石料可用于高坝坝轴线下游的干燥部位,压
-
6.3.5 用砂砾石料筑坝时,坝体分区应满足5.4.6条
-
-
6.4 填筑标准
-
6.4.1 垫层料、过渡料、上游堆石料及下游堆石料的填筑
-
6.4.2 各区坝料填筑标准可根据经验初步选定,设计应同
-
6.4.3 填筑标准应通过碾压试验复核和修正,并确定相应
-
6.4.4 应对坝料填筑提出加水的要求,加水量可根据经验
-
6.4.5 筑坝材料性质特殊,已有经验不能覆盖的情况,其
-
-
-
7 趾板
-
7.1 趾板定线和布置
-
7.1.1 趾板宜置于坚硬、不冲蚀和可灌浆的弱风化、弱卸
-
7.1.2 趾板可置于密实覆盖层上,高坝的趾板置于覆盖层
-
7.1.3 岩石地基上趾板布置应依据地形和地质条件选定,
-
7.1.4 当受到地形或地质条件限制时,可采用增加连接板
-
7.1.5 趾板基础一期开挖后,宜做趾板二次定线,必要时
-
-
7.2 趾板尺寸
-
7.2.1 趾板的宽度可根据趾板下基岩的允许水力梯度和地
-
7.2.2 基岩趾板的厚度可小于相连接的面板的厚度,但不
-
7.2.3 采用防渗墙防渗的覆盖层上趾板宜通过连接板与防
-
7.2.4 趾板下游面宜垂直于面板,面板底面以下的趾板高
-
7.2.5 高坝趾板宜按高程分段,采用不同宽度和厚度。经
-
-
7.3 趾板混凝土及其配筋
-
7.3.1 趾板混凝土的要求与面板混凝土相同,按8.2.
-
7.3.2 趾板混凝土防裂措施与面板混凝土相同,按8.3
-
7.3.3 岩基上趾板宜采用单层双向钢筋,非岩基上趾板宜
-
7.3.4 趾板应用锚筋与基岩连接,锚筋参数可按经验确定
-
-
-
8 混凝土面板
-
8.1 面板尺寸和分缝
-
8.1.1 面板的厚度应使面板承受的水力梯度不超过200。
-
8.1.2 面板分缝应根据河谷形状、坝体变形及施工条件进行
-
8.1.3 分期浇筑的面板,其顶高程与坝体填筑高程差宜为5
-
-
8.2 面板混凝土设计及配筋
-
8.2.1 面板混凝土应具有较高的耐久性、抗渗性、抗裂性
-
8.2.2 面板混凝土宜采用P.O 42.5硅酸盐水泥或
-
8.2.3 面板混凝土应采用二级配骨料。用于面板的细骨料
-
8.2.4 面板混凝土水灰比,温和地区应小于0.50,寒
-
8.2.5 面板可采用单层或双层双向钢筋。当采用单层双向
-
-
8.3 面板防裂措施
-
8.3.1 面板混凝土应进行配合比优化设计,采用优质外加
-
8.3.2 堆石坝体应均匀、可靠地支承面板,合理确定各期
-
8.3.3 面板的基础表面及侧面整体应平顺,不应有大的起
-
8.3.4 面板混凝土宜选择有利时间浇筑,尽量避开在高温
-
8.3.5 面板混凝土出模后应及时覆盖,保温保湿,进行不
-
8.3.6 面板裂缝宽度大于0.2mm或判定为贯穿性裂缝
-
-
-
9 接缝和止水
-
9.1 止水材料
-
9.1.1 止水材料可选用铜止水片、不锈钢止水片、塑性填
-
9.1.2 止水材料的性能应符合DL/T 5115的规定。
-
9.1.3 覆盖接缝表面的无黏性材料的最大粒径应小于1m
-
-
9.2 周边缝
-
9.2.1 50m以下的坝应设底部铜止水片。
-
9.2.2 50m~100m的坝应设底部铜止水片,并在缝
-
9.2.3 高坝应设底部铜止水片,并应在缝顶部设自愈性材
-
9.2.4 底部铜止水片和顶部塑性填料应自成封闭的止水系
-
9.2.5 铜止水片的底部应设置垫片。周边缝内应设置一定
-
9.2.6 施工期周边缝止水片应有保护设施。
-
-
9.3 垂直缝
-
9.3.1 根据坝址地形条件在两坝肩附近的面板内设张性垂
-
9.3.2 垂直缝在距周边缝法线方向约1.0m范围内,应
-
9.3.3 垂直缝的缝面应涂刷沥青乳剂或其他防黏结材料,
-
9.3.4 高坝应间隔设置几条能吸收坝轴向变形的压性垂直
-
9.3.5 铜止水片的底部应设置垫片和砂浆垫。
-
-
9.4 其他接缝
-
9.4.1 岩基上的趾板,宜按开挖后的地形或地质条件设置
-
9.4.2 趾板建在覆盖层上时,趾板、连接板和防渗墙之间
-
9.4.3 防浪墙和面板间的接缝,除设底部铜止水片外,缝
-
9.4.4 面板与溢洪道或其他建筑物边墙连接时,其接缝除
-
9.4.5 面板分期浇筑应设置施工缝。
-
9.4.6 趾板施工缝的设置可根据施工条件确定。
-
-
-
10 坝基处理
-
10.1 基础开挖
-
10.1.1 趾板建基面应按7.1确定。
-
10.1.2 趾板的基础开挖面应平顺,避免陡坎和反坡。当
-
10.1.3 趾板高程以上的上游边坡应按永久边坡设计。
-
10.1.4 趾板区下游接上坡开挖时,其坡度应比面板的坡
-
10.1.5 堆石坝体可置于风化、卸荷岩基上。趾板下游0
-
10.1.6 河谷岸坡很陡,开挖坡度不能满足10.1.5
-
10.1.7 覆盖层作为大坝基础,其适应性、开挖范围及工
-
-
10.2 坝基处理
-
10.2.1 趾板范围内的断层、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等地质缺
-
10.2.2 趾板下的基岩应进行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设计。
-
10.2.3 灌浆设计应规定专门措施提高灌浆帷幕的耐久性
-
10.2.4 趾板建在覆盖层上时,宜采用混凝土防渗墙防渗
-
10.2.5 当趾板建在岩溶地基上时,其防渗处理方法和岩
-
-
-
11 坝体计算
-
11.1 渗流计算
-
11.1.1 面板堆石坝的渗流计算分析,应按照DL/T
-
11.1.2 面板堆石坝一般不需进行渗流计算分析,但存在
-
11.1.3 应按反滤准则核算垫层料和过渡料的关系,核算
-
11.1.4 存在坝体内反向水压时,应核算垫层料的渗透稳
-
-
11.2 抗滑稳定计算
-
11.2.1 面板堆石坝的抗滑稳定计算,应按照DL/T
-
11.2.2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抗滑稳定分
-
11.2.3 高坝的坝料抗剪强度应采用三轴压缩仪测定。中
-
11.2.4 厚度大于2m的趾板或高趾墙应进行稳定计算和
-
11.2.5 抗震稳定计算,应按照DL 5073执行。
-
-
11.3 应力和变形分析
-
11.3.1 1、2级高坝宜用有限元法进行应力和变形计算
-
11.3.2 在应力和变形分析中,应能反映坝体界面的力学
-
11.3.3 地震设计烈度Ⅶ度及以上的高坝,应按DL 5
-
11.3.4 1、2级高坝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分析现场条件
-
-
-
12 抗震措施
-
12.0.1 确定坝体安全超高时,应按DL 5073确定
-
12.0.2 当地震设计烈度为Ⅷ、Ⅸ度时,宜采用下列抗震
-
12.0.3 坝体用砂砾石料填筑时,应增大排水区的排水能
-
-
13 分期施工和坝体加高
-
13.1 分期施工
-
13.1.1 应根据坝址处的地形、施工进度、导流及度汛、
-
13.1.2 堆石坝体分期填筑规划应遵循下述原则:
-
13.1.3 趾板建基面高程低于堆石坝体基础高程或下游水
-
-
13.2 挡水度汛
-
13.2.1 在混凝土面板浇筑之前,允许用堆石坝体或临时
-
13.2.2 应根据坝体施工期度汛的洪水标准、水库蓄水、
-
13.2.3 堆石坝体挡水度汛时的渗流估算,应计算堆石坝
-
13.2.4 堆石坝体挡水度汛时,可在垫层区上游坡面采用
-
-
13.3 过水保护
-
13.3.1 施工期堆石坝体过水时,坝面应采取保护措施。
-
13.3.2 堆石坝体施工期过水的高度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
-
13.3.3 坝面过水保护措施应能抵抗水流对坝面和坝基的
-
13.3.4 进行过水保护措施设计时,应计算各种工况的水
-
-
13.4 坝体加高
-
13.4.1 分期完建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应按最终规模设计
-
13.4.2 对已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进行加高设计时,应充
-
13.4.3 土质防渗体堆石坝可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从下游
-
13.4.4 中、低高度的混凝土坝,可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
-
-
14 安全监测
-
14.0.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应根据DL/T 5259的
-
14.0.2 监测设备的选择应符合可靠、耐久、经济和实用
-
14.0.3 监测设计应根据设计计算结果,并参照类似工程
-
14.0.4 1、2级坝和高坝应设置下列监测项目,其他坝
-
14.0.5 在条件许可或必要时,可增加下列监测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