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知
-
前言
-
1 总则
-
1.0.1为确保建筑工程基桩的质量并为工程设计及验收提供可
-
1.0.2本规程适用于在本市建筑工程中应用的各种混凝土预制
-
1.0.3基桩检测的质量评价必须根据实测试验结果,在考虑各
-
1.0.4建筑基桩质量检测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
-
-
2 术语、符号
-
2.1 术语
-
2.1.1基桩foundation pile 桩基础中的单
-
2.1.2桩身完整性pile integrity 反映桩身
-
2.1.3静载试验static loading test
-
2.1.4高应变法high strain dynamic
-
2.1.5低应变法low strain integrity
-
2.1.6超声波透射法crosshole sonic lo
-
2.1.7钻孔取芯法core drilling metho
-
-
2.2 符号
-
2.2.1几何参数
-
2.2.2抗力和材料性能
-
2.2.3作用与作用效应
-
2.2.4其他
-
-
-
3 基本规定
-
3.0.1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
-
3.0.2检测工作的程序,应按下列框图进行:
-
3.0.3试验使用的量测仪表,其精度必须满足试验要求,应每
-
3.0.4检测方法应根据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综合考虑
-
3.0.5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可采用静载荷试验法或高应变
-
3.0.6在进行单桩承载力检测时,预制桩在沉桩后到进行试验
-
3.0.7单桩完整性检测可采用低应变法、高应变法、超声波透
-
3.0.8单桩承载力检测应明确给出每根桩承载力的检测值,据
-
3.0.9当抽样检测中发现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或Ⅲ、Ⅳ类桩
-
3.0.10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工程名称和地点,建
-
3.0.11检测报告应文字简练、用词规范;结论应科学、严谨
-
3.0.12检测机构必须具有基桩检测的资质,并通过计量认证
-
-
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
4.1 一般规定
-
4.1.1本试验方法是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当埋设有桩身
-
4.1.2为提供设计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地基土破坏;为工
-
4.1.3抽检数量:在本规程第4.3.3条规定的条件下,单
-
-
4.2 仪器设备及安装
-
4.2.1试验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当采用两台以上千斤顶加
-
4.2.2荷载量测宜采用应力环、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直接测定,
-
4.2.3基准梁应具有足够的刚度,一端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
-
4.2.4试桩、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
-
4.2.5灌注桩的试桩,在成孔后混凝土灌注前,必须进行孔径
-
4.2.6试桩桩顶必须保持平整,露出地面的长度应满足设置量
-
4.2.7对灌注桩和有接头的混凝土预制桩,在试桩开始前,应
-
-
4.3 检测方法
-
4.3.1上海地区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和快速维持荷载法。
-
4.3.2为设计提供依据的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
-
4.3.3单位工程内且在同一条件下的工程桩,当符合下列条件
-
4.3.4试验加、卸载要求:宜按试桩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
-
4.3.5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试桩在某级
-
4.3.6试验概况及检测数据宜整理成表格形式(表4.3.6
-
-
4.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
4.4.1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 1
-
4.4.2当各试桩条件相同时,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
4.4.3当多根试桩结果差异较大( )时,应分析差异过大的
-
-
-
5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
-
5.1 一般规定
-
5.1.1本试验是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当桩身埋设有应力
-
5.1.2为提供设计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桩侧土体破坏;为
-
5.1.3对接桩质量有明显缺陷的多节预制桩或充盈系数偏大、
-
5.1.4试桩数量应按本规程第4.1.3条有关规定执行。
-
-
5.2 仪器设备及安装
-
5.2.1试验加载装置: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千斤顶的反力
-
5.2.2一般要求除应符合本规程第4.2.1、4.2.2、
-
-
5.3 检测方法
-
5.3.1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其加卸载要求、变形观测
-
5.3.2当出现卞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在某级荷载
-
5.3.3检测资料的整理参照本规程第4.3.6条有关规定执
-
-
5.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
5.4.1试桩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 1对
-
5.4.2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按本规程第4.4.2
-
-
-
6 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
-
6.1 一般规定
-
6.1.1本试验方法适用于桩顶自由的单桩,确定水平承载力和
-
6.1.2为提供设计依据时,应加载至桩侧土体破坏或桩身结构
-
6.1.3检测要求条件除应符合本规程第4.2.3条、第4.
-
6.1.4试桩应具有代表性,其试验数量应根据设计要求及工程
-
-
6.2 仪器设备及安装
-
6.2.1水平荷载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第4.
-
6.2.2桩的水平位移宜采用测读精度为0.01mm大量程的
-
6.2.3量测桩身应力时,各测试断面的测点应远离轴心呈对称
-
6.2.4反力结构的承载能力及其刚度应大于试桩的1.25~
-
6.2.5基准点设置应不受试验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其与试桩和
-
-
6.3 检测方法
-
6.3.1应根据工程桩实际受力特性选择合适的加载方法,宜采
-
6.3.2单向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施加后,恒载4min
-
6.3.3单向单循环恒速水平加载法:每级荷载施加后,维持2
-
6.3.4当出现下列条件之一时,试桩可终止加载: 1当桩身
-
6.3.5试验概况宜整理成表格形式(表4.3.6-1),试
-
-
6.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
6.4.1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1单向多循环加卸载法
-
6.4.2极限水平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按本规程第4.4.2
-
6.4.3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确定可以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
-
-
7 高应变法
-
7.1 一般规定
-
7.1.1高应变检测主要用于对工程设计进行校验和为工程验收
-
7.1.2高应变检测具有下列功能: 1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
-
7.1.3高应变检测桩应具有代表性,灌注桩的试桩应符合本规
-
7.1.4试验宜在地面上进行;在基坑内进行时,必须充分考虑
-
-
7.2 仪器设备及安装
-
7.2.1检测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基桩动测仪》(
-
7.2.2检测使用的传感器,要求标定精度达到2%以上;在检
-
7.2.3加速度传感器的安装谐振频率不应小于10000Hz
-
7.2.4高应变检测用的重锤应材质均匀、形状对称、锤底平整
-
7.2.5重锤宜整体铸造,当采用多片组合锤时,单片厚不应小
-
7.2.6量测桩顶锤击力用的工具式应变传感器宜采用螺栓固定
-
7.2.7传感器安装 l每次检测时应在桩身两侧对称安装两只
-
-
7.3 检测方法
-
7.3.1当被检桩为钻孔灌注桩或桩顶已破碎的混凝土预制桩时
-
7.3.2检测时在锤与桩顶之间应设置垫层,垫层宜采用厚度相
-
7.3.3每次检测前需认真检查仪器及传感器的工作状态,核查
-
7.3.4检测前的参数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点处的桩身
-
7.3.5应变和加速度必须随时间连续测定和采样,采样频率宜
-
7.3.6在对试验桩进行高应变检测时,应同时量测每次锤击下
-
7.3.7高应变实测的力和速度信号第一峰起始比例失调时,应
-
7.3.8在对灌注桩检测时,每根被检桩的有效锤击次数宜根据
-
7.3.9对混凝土预制桩和钢桩检测时,应区别下列不同情况:
-
-
7.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
7.4.1实测波形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在曲线起始阶段F
-
7.4.2根据实测信号确定桩身波速的方法: 1可根据下行波
-
7.4.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高应变锤击信号不得作为承载
-
7.4.4下列情况不宜采用高应变法确定承载力: 1桩身存在
-
7.4.5采用凯司法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
7.4.6采用实测曲线拟合法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应符合
-
7.4.7桩身完整性判定 1桩身缺陷位置宜用实测力波与速度
-
7.4.8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应按本规程第4.
-
7.4.9检测报告除按本规程第3.0.10条有关要求执行外
-
7.4.10高应变检测报告应给出实测的力和速度信号曲线。
-
-
-
8 低应变动测法
-
8.1 一般规定
-
8.1.1本方法适用于在上海地区应用的各种混凝土预制桩、灌
-
8.1.2本方法检测缺陷的有效深度,40m以上的长桩宜按长
-
8.1.3为了保证检测质量,对同一工程中的有疑异的桩,宜采
-
8.1.4抽样原则及检测数量 1抽样原则:随机、均匀并应有
-
8.1.5检测报告中应给出每根被检桩的完整性检测实测信号曲
-
-
8.2 仪器设备及安装
-
8.2.1检测用的低应变检测仪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基桩
-
8.2.2应通过对比试验选择不同重量和材质的特制手锤(或激
-
8.2.3检测前应凿去桩上部疏松的混凝土并截至设计标高,形
-
8.2.4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宜选择在桩顶中心,传感器安装点
-
8.2.5传感器安装时,应确保安装平面与桩的中心轴线垂直;
-
-
8.3 检测方法
-
8.3.1上海地区宜采用弹性波反射法和机械阻抗法。
-
8.3.2弹性波反射法 检测系统应由加速度传感器、放大器、
-
8.3.3机械阻抗法 检测系统应由传感器(加速度或速度)、
-
-
8.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
8.4.1弹性波反射法 l根据反射波与入射波的波形特征、幅
-
8.4.2机械阻抗法 1计算公式: 2桩身完整性的判定:
-
-
-
9 超声波透射法
-
9.1 一般规定
-
9.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直径不小于600mm灌注桩桩身混
-
9.1.2本方法宜结合低应变、高应变、钻孔取芯检测等方法综
-
-
9.2 仪器设备及安装
-
9.2.1检测仪应符合下列要求: l应使用计算机控制且具有
-
9.2.2换能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1换能器应采用柱状径向振
-
9.2.3被检桩应按本规程附录B中的要求,预埋声测管。
-
-
9.3 检测方法
-
9.3.1检测前的准备 1了解有关技术资料及施工资料; 2
-
9.3.2现场检测步骤 1连接所有仪器设备,检查电源供电情
-
9.3.3测点间距宜为200~250mm;在普测的基础上,
-
9.3.4当同一桩中埋有三根或三根以上声测管时,应以每两管
-
9.3.5对桩身质量可疑的测点,必要时宜用超声波穿透层析成
-
-
9.4 检测数据分析和判定
-
9.4.1数据处理 1桩身混凝土的声时( ),声速( )和
-
9.4.2桩身混凝土缺陷可疑点判断方法 l概率法:将同一桩
-
9.4.3结合判断方法绘制相应声学参数(声速、波幅、斜率和
-
9.4.4根据可疑测点的分布及数值大小综合分析,判断缺陷的
-
9.4.5当采用声速评价单桩混凝土质量均质性时,可按本规程
-
9.4.6缺陷的性质应根据各声学参数的变化情况及缺陷的位置
-
-
-
10 钻孔取芯法
-
10.1 一般规定
-
10.1.1本方法适用于桩径不小于600mm的混凝土灌注桩
-
10.1.2本方法应结合高应变、低应变、超声波透射法等其他
-
-
10.2 设备及安装
-
10.2.1采用的液压高速钻机应具有足够的刚度,振动小、操
-
10.2.2采用的金刚石钻头外径不得小于100mm,应根据
-
10.2.3应选用排水量为50~160L/min、泵压为1
-
10.2.4锯切芯样试件用的锯切机应具有冷却系统和固定夹紧
-
10.2.5钻机设备安装必须周正、稳固、底座应水平,钻机立
-
-
10.3 取芯方法要点
-
10.3.1现场抽芯 1钻孔定位应根据每根桩的钻芯孔数确定
-
10.3.2芯样试件的截取与加工 1混凝土抗压芯样试件应按
-
10.3.3芯样的抗压强度试验 1芯样抗压试件完成后,应按
-
-
10.4 检测数据分析和判定
-
10.4.1取一组三块芯样试件强度值的平均值为该组混凝土芯
-
10.4.2被检桩中不同深度位置的各组混凝土芯样,其试件抗
-
10.4.3应根据现场混凝土芯样特征并结合钻芯记录,按本规
-
10.4.4检测报告除按本规程第3.0.10条有关要求执行
-
-
-
附录A 成孔质量检测要点
-
A.0.1钻孔灌注桩的成孔质量检测应包括孔径、孔深、垂直度
-
A.0.2本市范围内的钻孔灌注桩工程,在开始正式施工前,必
-
-
附录B 超声检测管埋设要点
-
B.0.1超声检测管(简称声测管)是检测过程中换能器移动的
-
B.0.2根据桩径大小预埋声测管,桩径不大于800mm宜对
-
B.0.3声测管底部应预先封闭,宜用堵头封闭或用钢板焊封,
-
B.0.4每节钢管宜采用螺纹外套管接头连接,应保证连接处不
-
B.0.5在安放钢筋笼时应将声测管焊接或绑孔在钢筋笼内侧,
-
B.0.6在桩身未配筋的部位,应制作三角形(或井字形)钢筋
-
B.0.7声测管顶部高出桩顶的距离不应少于0.5m。
-
B.0.8埋设完后在声测管管口应立即加盖或堵头,以免异物入
-
-
附录C 径向振动式换能器声时初读数(t00)的测量
-
C.0.1将两个径向振动式换能器保持其轴线相互平行,置于清
-
-
附录D 超声波穿透层析成像技术(CT技术)
-
D.0.1适用范围 超声波CT技术是应用于检测直径大于、等
-
D.0.2检测方法 CT(Computerized Tom
-
D.0.3仪器设备 1超声波仪器应采用数字式超声仪,声时精
-
D.0.4现场检测 1在CT检测之前,首先对单桩进行粗测,
-
D.0.5检测数据处理分析与判定 1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应对
-
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沪建建[2003]709号
关于批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经有关专家审查和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其中3.0.1、4.3.2、7.2.4、7.3.7、7.4.3、7.4.10、8.1.5为强制性条文。该规程统一编号为DGJ08-218-2003,自2003年12月1日起实施,原《钻孔灌注桩动力测试技术规程》(DBJ08-218-96)同时废止。
该规程由上海市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总站负责组织实施,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
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二OO三年九月十二日